半世紀前台灣腳踏車要掛牌

臺灣腳踏車的傳入始於日治時代,沿襲日語稱「自轉車」,亦有稱「鐵馬」。依據總督府統計,1930年代,臺灣每三戶就有一輛腳踏車,相當普遍,當時的照片也顯示商店街的「亭仔腳」隨處可見購物或運送所騎乘的腳踏車停放。

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,「自行車」、「腳踏車」用詞才傳入臺灣。

在我印象中,自行車的閩南語說法有三種:腳踏車、孔明車和鐵馬。

 

為什麼叫孔明車

在自行車說法中,比較特殊的是「孔明車」。為什麼會扯上孔明呢?

依據2019-03-12 16:49風傳媒由蔡佳妘撰寫的諸葛亮是被政治耽誤的發明家?孔明車、孔明燈…盤點他傳說中的十大發明,只有這些是真的一文指出, 「孔明車」就是腳踏車的台語俗稱。但是19世紀末才出現在中國和台灣的腳踏車跟孔明有什麼關係呢?因為諸葛亮發明了超方便的「木牛流馬」。

正史《三國志》中有詳細地記載這個運輸工具的尺寸、作法以及使用方法,但畢竟以前的書不是圖文並茂的版本,而這個省力又能日行二十里的工具後來失傳了,現在所看到的樣貌都是後人根據文字描述推測出來的,有一說木牛流馬就是牛馬造型的單/雙/四輪木板車,可能因為這個穿越千年的遙遠連結,所以老一輩的台灣人才會把腳踏車取名為「孔明車」吧!

 

腳踏車要掛牌照繳稅

現在的腳踏車樣式很多,有淑女車、越野車、變速車、電動腳踏車、折疊腳踏車和運動腳踏車等,以前的腳踏車則樣式很簡單,用途也很單純,就是代步和載貨。今昔腳踏車還有一個重大的差異,那就是以前的腳踏車要申請牌照,也就是要繳牌照稅。因此,每台腳踏車都要申請車牌,己費領牌後綁在腳踏車上。如果騎「無牌車」上路,被稽查人員發現,會被罰款。

當時郵局的腳踏車是不用掛牌的。家母有一次臨時有事,家中的腳踏車被家父騎去上班了,就向擔任郵差的鄰居借腳踏車去辦事。就這一下下,應該不會碰到稽查人員吧。結果莫非定律就發作了,就是被稽查人員查獲。稽查人員當然知道那部腳踏車是郵局的,可是家母明顯不是郵差,當然要開罰單。不知道是不是家母飛快逃離,稽查人員無法當場收到罰款,就透過郵局代辦所查問到家母曾借用腳踏車,找到我家要來收罰款。

那些人出現時,我正在庭院玩,被問知不知道XX(家母名字)在不在家,我笨笨的以為是客人,就傻傻的帶他們去找家母,事後我當然被狠狠的臭罵了一頓。

 

腳踏車有車燈和鈴鐺

以前的腳踏車有鈴鐺和車頭燈。車頭燈需要的電力,來自置物架的支架上,靠近後輪輪框處裝置一個小酒瓶(小醋瓶)樣子的發電罐。需要車頭燈時,就把發電罐壓下去,後輪轉動時,後輪框轉動時,和發電罐摩擦,產生電力,傳送到車頭燈。據網友草山表示,把發電罐拆除後,裡面有強力磁鐵,可以用來吸鉄,蠻好玩的!

腳踏車鈴鐺和現在的腳踏車一樣,裝在腳踏車把手上,有需要時,手指頭去撥鈴鐺開關,鈴鐺就會響。

 

1腳踏車載4

醉夢家有5個小孩,在我6歲之前,家父有時會帶我們出去玩。當時客運車班次很少,通常以腳踏車代步。一輛腳踏車座墊前的長桿及坐墊後的置物架可以各載一人。有時想要多帶一個小孩子出遊,家父就會在置物架上綁上洗衣板,這樣置物架往後延長,就可以坐上兩個小孩。所以一輛腳踏車包括騎車的家父,及3個小孩,最高載4人。

 

結語

現在生活富裕了,大部分的腳踏車都變成運動健身用,少部分則是短程的交通代步。這裡說說以前台灣自行車的模樣,就算是耆老說吧!